海底幾萬里(Jules Verne)


“We know more about Mars than we know about the oceans.”
-- THE LAST FRONTIER by Lemonick, August 14 1995, in Time magazine --

一個多世紀以前,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1905)以豐富的想像力與書中習得的知識寫下一系列幻想小說,其中最為人知的三本依出版順序為:《地心探險記》、《海底十萬里》、《環遊世界八十天》。

在網路上找到 Jules Verne 的譯名有很多,包括∼儒勒.凡爾納、朱勒.凡爾納、佛恩、朱利斯.威恩、裘樂.維勒、朱勒維恩、維倪、儒納.梵內、朱利凡爾納、凡尼、朱爾斯.韋內。其實 jules 是法國常見的男人名,語音介於“儒爾”與“裘爾”之間,Verne 的發音則類似“凡恩”。

《海底十萬里》的法文書名是《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發表於 1969-1870 年,英文書名是《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網路上可以找到 J. Hetzel et Cie. 於 1869-71 年的英文翻譯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有點好笑,早期台灣將它翻成《海底十萬里》(大眾出版社,1977),由於公里亦簡稱為里(教育部國語辭典),以 20000 Leagues = 60000 miles = 96000Km,將近十萬公里來看,似乎翻得比較正確。近代出版的書反而翻成《海底兩萬里》(志文出版社,1993;三思堂,2002)或《海底20000哩》(書林出版社,2003),東方出版社 1992年 則乾脆簡化為《海底歷險記》,連數字都不提了。1954 年華德迪斯耐根據本書所拍的同名電影,目前從網路上查到的名字有兩種翻譯: 《海底兩萬浬》或《海底兩萬哩》。

其實這些翻譯都有問題。
一浬(又稱海里、nautical mile)等於公制 1852 公尺,1.852公里;
一哩(又稱英里、statute mile)等於公制 1609 公尺,1.609公里或 5280 英尺;
而法文的“Lieue”= 英文的“League”,正確名稱是“里格”,所以《海底兩萬里格》才是最正確的翻法。來自拉丁文的“mille”除了“thousand”之外也有“mile(French mile)”之意,是否因此造成錯翻也不無可能。

一里格約略等於三英里(2.4-4.6 miles or 3.9-7.4 Km,依國家與年代有所不同),凡爾納在書中曾兩度把里格與其他單位並列,從「16,000 yards = 4 leagues」推論,4 leagues = 48000 ft = 9.09 miles,一里格約略等於 2.27 英里;從「16,220 miles = 7,500 (French) leagues」推論,一里格等於 2.16 miles。對度量衡有興趣的網友可參考A Dictionary of Units of Measurement網站。有個線上翻譯網頁把 Lieue 翻成 mile,如果 Lieue = mile,那麼《海底兩萬里》反而是正確的用詞,但大部份查到的網路資料還是翻成 League,不懂法語的我就只能相信多數了。

2005/06/13 補註:網友來信說法語的“lieue”是古老的度量單位,一個“lieue”相當於四公里(the french word 'lieue' is actually an old measuring unit equal to 4 kilometers)。謝謝他的資料。

此外,小時候一直以為“十萬里”指的是海洋深度,因為當候只知道海很深,卻對幾萬里這數字沒有概念,再加上曾看過船難後船員被鸚鵡螺號救到海底城市的電影,直覺認為十萬里是指海洋深度。今天換算後才猛然醒悟,書名指的是在海底航行的距離。其實不要說兩萬里格,連最小的“兩萬公里”都比地球直徑(12756公里)大很多了。“mers”的英文是“seas”,複數形態;sea 屬於集合名詞,平常使用不加“s”,這邊的用法比較特殊,可能是類似“seven seas”的用法,表示 all the waters or oceans of the world…嗯…不知道有沒有英文高手能指導一下。

再來談談書中的潛艇鸚鵡螺號。

從古希臘時代就有記載的的鸚鵡螺(Nautilus),1758 年由林奈(Linnaeus)命名分類,屬於軟體動物門(Phylum Mollusca)頭足綱(Cephalopoda)鸚鵡螺目(Nautiloida),和章魚、烏賊是親戚;而常見的蝸牛、螺、蛤、貝類雖然同屬軟體動物門,但綱目都不相同。許多人認為牠外殼的螺線結構呈現“黃金比例”(The Golden Ratio or the Divine Proportion),是完美的象徵(註:John Sharp提出不同看法)。雖然牠的體態會讓人聯想到“游泳的蝸牛”,兩者卻不相同,因為鸚鵡螺在頭部長有三十八隻以上的觸手(tentacle),和蝸牛的腹足有明顯的差別。鸚鵡螺是活化石,從四五億年前的寒武紀(Cambrian)時代就躍上海洋舞臺,但大部份品種都已滅絕,現今僅存約四個品種,多半分佈在菲律賓及帛琉群島附近。牠的殼有許多氣室或隔間(chamber),以中央一條小管(siphuncle)相連,隔間儲存空氣以抵銷體重,所以在海水中具有浮力(buoyancy)能自由漂浮。根據大部份的網站資料,鸚鵡螺能調節隔間中的空氣與液體比率,讓自己上升或下沉。牠的運動方式與烏賊相似,用噴嘴噴水移動。據說鸚鵡螺的特殊構造激發了人類製作潛水艇的想法。

第一艘成功在水下航行的潛艇是 1620 年由荷蘭籍物理學家科尼利斯.德雷爾(Cornelius Jacobszoon Drebbel)建造,以塗油脂的牛皮包覆木框,用裝水的羊皮囊為壓艙物,靠人力操縱多根木槳移動,能夠潛入水中 3-5米。後來陸續發展出其他形式。到了 1801 年,富爾頓(Robert Fulton)改良他人的設計,製造一艘銅外殼、鐵框架的潛艇,命名為“鸚鵡螺”號。艇長 6.89 米,最大直徑3米,形似雪茄,潛艇中央有指揮塔,在水面以風帆前進,水下改用人力螺旋槳推進,用壓載水櫃控制浮沉,以壓縮空氣提供呼吸。它的就構造與《海底兩萬里格》尼莫船長的鸚鵡螺號很相似,儒勒.凡爾納是否從這邊得到靈感呢?

1955年1月17日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初航。艇長 90 公尺,最大航速 25 節(knot),最大潛深 150 公尺,雖然可在水下連續航行五十天不必浮上海面透氣,但能達到的深度遜色多了。尼莫船長的鸚鵡螺號長232英尺(70.7公尺),可高達 43.2 節的速度,且曾潛到一萬六千碼(約 14630 公尺)的海底,但必須每天浮出海面換氣,即使儘量壓縮空氣儲存,也撐不過五天,如果安裝吸收二氧化碳的設備,或許還可以多撐一兩天,但凡爾納沒想到這個辦法。

地球的海底沒有書中描述的那麼深,也並非荒涼無生物的寂靜之地。目前探測發現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最深點(查林杰深淵、挑戰者深淵)僅 10,924 公尺(10911∼11034公尺,有不同說法),與書本不符,而且直到六0或七0年代美國才製造出能到達如此深度的載人潛水艇,進行深海探險。

一九七七年首次在太平洋中洋脊地殼擴張處發現被稱為“海底綠洲”的深海熱泉(Hydrothermal Vents)。就像地表噴泉那樣,混合著礦物質與化學物的熱水從海底縫隙冒出,水中溶解的礦物質降溫沉澱形成管狀噴嘴構造,可高達十五層樓。富含硫鐵物質的噴嘴外觀好像黑色的煙囪,被命名為黑煙囪(black smoker chimney vents),而溫度略低的熱泉含有鋇、鈣、矽等物質,所生成的管壁是白色的,形成白煙囪。雖然噴出的水溫可達攝氏 350 度以上,但在高壓之下水仍然維持液態而不見沸騰。距離稍遠,熱泉與略高於冰點的冷海水混合,溫度降低,長滿了從所未見的新物種。海底綠洲食物鍊的基礎是以熱泉中的硫化氫及海水氧氣作為能量來源的細菌,其他常見的包括血紅色的管蟲、形狀類似蒲公英的水螅生物,還有紅蛤、貽貝、牡蠣、白色的無眼蝦、蟹,甚至還看到章魚、魚類造訪。科學家在相距甚遠的熱泉區也發現類似的生命形態,還在地質活動趨緩的古老海底找到已經死亡的綠洲遺址(因為熱泉不再噴出)。

綠洲之外,海洋深處也不是全然荒蕪,從上層海域沉澱的有機物提供營養,所以還看得到甲殼類、蠕虫、海星、海葵、章魚或魚類,但分佈就稀疏多了。網友可參考這幾篇:Hydrothermal VentsDSV Alvin海洋與生命

凡爾納書中的主角,除了兼具博學家與醫生的 Monsieur Pierre Aronnax 與尼莫船長(Captain Nemo),還有位忠心的男僕 Conseil,和加拿大魚叉手 Ned Land。Conseil 是位安靜有自制力的年輕人,Aronnax 說他名不符實,因為他從不提出任何意見。conseil 這個字出自古法文,現在的英文寫成 counsel,意思就是商量、勸告,用在不提任何建議的僕人身上,的確名不符實。魚叉手 Ned Land(禮貌上)被稱為 Master Land。或許不是凡爾納的本意,但我個人認為也有 Master of land(陸地之王)的隱喻。以他對熱帶島嶼上動植物的認知(重點在食物),這名稱當之無愧。Ned Land 喜歡大海與自由,原是海中蛟龍,應該比 Aronnax & Conseil 更能適應悠遊七海的日子,但被困在不見天日的潛艇不准離船上岸,讓他抓狂,寧可以性命換取自由。

十九世紀時要獲得知識是很困難的。凡爾納不是探險家也不是旅遊家,光憑圖書館搜尋到的資料配合想像力,就能寫出一系列精彩緊張的小說,實在厲害。現代資訊發達,可以光坐在電腦或電視前就看遍全世界,遠達外太空,可是至今我們對深海的瞭解恐怕仍比火星好不了多少,而且到過深海最底部的人類可能比上過太空的還少。在傳說中會攻擊船隻的大章魚,雖曾出現在壁畫或古書插圖中,但一直被視為神話或穿鑿附會,直到正式捕獲大王魷魚(深海巨人烏賊、大王烏賊、大王魷魚、Giant squid,Architeuthis spp),科學家才口服心服。或許凡爾納書中描寫的某些看似不可能的景象,以後也會出現呢。

2004/11/11初稿,2005/07/24更新 LYS

回前頁    回首頁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