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隔離裝備在感染區走一遭,所有向外的衣物表面都有機會沾染病毒,如果你脫裝備時手指碰觸到外側,病毒可能就跑到手指上,接著脫其他衣物時病毒繼續沾染各處,就算你全身脫光光,還是可能在揉眼睛時讓病毒由“手→眼”途徑傳播,或用手揉揉鼻子時進入體內。所以洗手的重要性不亞於穿戴隔離裝備。
- 可以戴多久?
由於小分子(灰塵、飛沫、口水等)會卡在纖維空隙,減少過濾效果,孔隙塞滿後空氣只得由口罩與臉頰間的縫隙進出,失去過濾效果。潮濕也會讓病原滲透,所以一般外科手術口罩戴四小時就該更換,N95八小時。N95外面加戴手術口罩或在無塵區活動,可以稍微延長期限。
消毒、清洗、加熱或曝曬只能殺菌殺病毒,不能清除纖維空隙,無法恢復過濾能力。
不要為了省錢戴萬年口罩。
但假如買不到貨又很緊迫,只好拿甚麼用甚麼了...就算只能減少百分之一的病毒量,也相對減少了感染機會。
- 戴甚麼?
可以參考衛生署的資料∼
先前認為只有“可能接觸SARS病患或其分泌物或遺體”之人員,才應佩帶N95或更高等級口罩。其他醫院相關人員與到院看病的患者,和有呼吸道症狀者,只須戴外科口罩。
但現在疫情緊張,有些SARS病患症狀不明顯或燒燒退退,可能讓防護不足的醫護人員染煞,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長蘇益仁(2003/05/20 新聞)特別呼籲各醫療院所的急診部,只要收到病人就當SARS病患看待。
因此只要有可能,除非你能確定他沒有SARS,醫護人員接觸任何病患都戴N95比較保險。
對於無症狀之民眾而言,室外不必戴,人多處或密閉空間只須戴一般口罩,假若你要到危險之處(胸腔科、病房、急診...)可考慮戴N95。
口罩保護的原理在“過濾”,如果空氣不經過口罩過濾就被吸進去,那麼一點效果也沒有。
一般而言,活性碳作用在『吸附』空氣中的異味或有機蒸氣,無法吸附病菌與病毒,也不能殺菌。雖然活性碳口罩過濾效果近於或略優於外科醫用口罩,但因為無法貼緊臉龐,因此實際的效果遠不如外科口罩。
用兩條鬆緊帶掛在耳朵上的口罩(不管是哪一型),約有50%的空氣會從口罩與臉頰間的縫隙進出,所以防護效果差。鬆緊帶頭外露的那面應朝外配戴。
綁線的外科口罩能使〔臉龐-口罩〕達到規定的密貼程度,最適合現在的疫情,但要綁緊才行。
- 怎麼戴?
可參考(一線醫生)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與疾病管制局∼
口罩使用時須覆蓋口鼻部,把口罩上的金屬片沿鼻樑兩側按緊,使口罩緊貼面部。將下緣往下拉開包住下巴。這種立體的穿戴才能達到完全的覆蓋,讓所有空氣進出都經過口罩過濾。
戴上口罩後,用力吐氣,空氣不應該從口罩邊緣洩漏出去,而吸氣時口罩有貼緊臉頰或口鼻部的動作。
- 戴好之後
戴口罩期間應避免觸摸口鼻。不得已的話,觸摸前、後都要澈底洗手。
口罩弄髒、出現異味、破損或潮濕,該立即更換。
- 怎麼脫?
戴口罩前,必須澈底洗手,避免污染物跑到口罩上。
摘口罩後,也必須澈底洗手,避免污染物從口罩跑到自己手上。
口罩脫掉,將它反折,將比較髒(可能沾染病毒細菌)的外側摺在內層,用塑膠袋封好,放進有蓋的垃圾桶棄置。
若戴口罩的目的是預防自己將病傳給他人,那麼口罩朝向嘴巴的部份比較髒,摺疊時應摺在內層。
操作時手儘量不要去觸摸“比較髒”的部份。不好操作的話就以袋子包起來再丟棄。
若口罩必須重覆使用(如N95),那麼將口罩比較髒的部份朝向碰不到的部份收好,下次穿戴時也不要碰到比較髒可能沾染病毒的部份。
如進出感染區,則應依感染性廢棄物處理方式處理口罩,不可帶走。
- 有罩就夠了嗎?
戴口罩只能預防呼吸道的傳染途徑,但SARS的傳染不只這樣。
含病毒的顆粒可能只是不起眼的口沫、痰、糞便、尿液,甚至剛打過噴嚏的殘留物,可能沾在任何表面∼桌面、椅背、扶手、門把、電燈開關、馬桶沖水的拉把、水龍頭、錢、餐具…,你不知道自己摸過的地方有甚麼東西,但摸過之後揉眼睛或觸碰鼻子嘴巴,就可能感染(手口傳染),所以要經常以熱水肥皂洗手。
含酒精的消毒劑雖然可以減低病毒量,但仍不能取代洗手。
戴手套可以隔絕部份的病毒,但也不能取代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