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黃成都記行(九)∼人工與自然


上面這張圖是在神仙池照的。前往神仙池的路上,車子繞行在山路上,兩旁滿是掛著松蘿的針葉樹與剛開始變色的闊葉樹,路邊可以看到負責清理環境的工作人員。轉進某個山坳,導遊提醒我們這是著名的彩林,再過一兩週會變得更為斑斕紅豔。看著正在轉變的色彩,才剛幻想月曆上的美景,導遊一席話卻給了我當頭棒喝。(以下未逐字抄錄,只寫出大意)「這些會變色的樹是後來補種的,」她這麼說,「以前因為經濟需求,大量砍伐山中的針葉林,從空地長出來的樹就都是闊葉林了。後來為了水土保護,也補種許多闊葉樹,闊葉林到了秋天會變色,才形成眼前看到的彩林。」原來我們看到的色彩不是自然的景觀!

她指著山坡上的凹槽,那邊滿是彩林,稜脊上則是針葉林。「為了運送方便,伐木工選擇山坡砍伐,倒下的樹木自然順著山溝滑進河道,」她繼續說,「你們現在看到的綠色針葉林,就是因為不好砍,所以才殘存下來。最近為了發展觀光業,種了許多樹,不然以前都是光禿禿的。」

導遊還約略提到這幾十年來環境惡化的原因與後來的補救方式,我參考網路資料並添加個人觀點,整理如下:

以前四川林木蔥郁,雖經人類不斷砍伐,因為人數不多而且分散,所以破壞不大,東漢時期的森林覆蓋率仍有60∼70%。二十世紀開始人口大幅成長,森林的生長趕不上砍伐速度,開始出現水土流失現象,但是在二十世紀中業,森林覆蓋率還有20%。大躍進時期在煉鋼政令下,九千萬人拿起刀斧入山砍樹當燃料,雨水隨後沖刷裸露的表土,讓樹苗無法紮根成長,整座山僅存少數難以到達的稜線還看得到綠意。許多山頭被砍到光禿禿的,再也長不出樹木來。山區開墾和伐木拼經濟的政策讓森林繼續減少,到一九九幾年覆蓋率只剩百分之十,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尚未成長的育林地,水土保護的功能有限。

四川的劫難只是長江中上游森林毀滅過程的縮影。樹砍光了,土石流與山崩等天災不斷。一九九八年長江流域發生嚴重水患,損失慘重,黃河源頭也歷經多次斷流,生態環境惡化。在考察開會之後中共總理朱鎔基下令長江、黃河上游地區一律禁伐,雲南也全面禁止在金沙江流域採伐天然林。禁伐令之後政策改為封山植樹、退耕還林,並轉往觀光業發展。

我們所住的茂縣,自古就是繁茂之地,滿山林木綠意盎然,可是這次行車經過卻看到童山濯濯,路崩山坍。往成都的路上更是因為坍塌不斷,一路塞車繞道。雖然封山政策已執行七八年,以前留下的傷口卻不是那麼容易癒合,有些山頭長著低矮的樹苗,好像阿兵哥的三分頭,更有許多座山只長著零亂雜草,看不到一棵樹木。

禁伐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失業的伐木工如果轉為務農,就得與山爭地,可能造成另一波人害。為了推廣觀光業,必須拓寬道路,在四川某些岩層不穩定的地區,山崩更是司空見慣的事。為了提供觀光需求,將道路伸入偏遠山區,污染隨之進入,觀光客產生的廢棄物是否經過處理,還是毫無節制的排入水中呢?

林業蕭條後礦業與電力更形重要。礦業需要開山挖洞,提煉過程要使用電力,運輸的問題也必須解決。水壩與水力發電讓河道水流改變,影響了沙石沉積的地點。以埃及尼羅河的亞斯文大壩為例,雖然阻止尼羅河的定期氾濫,但肥沃的泥沙堆積在不該淤塞的地方(水壩內),下游的農田反而必須購買化學肥料,上游蓄水區的氣候也改變了。李冰只取了岷江四至六成的水來灌溉,可是現在百分之百的水都流往內江,外江是乾涸的。如果只求賺錢卻不顧及環保,恐怕將來連觀光業都活不下去。在求發展的過程中勢必要犧牲一些自然,只希望不要到了最後,留給後世子孫的僅存人工的部份而已。

2008/01/14 LYS

回前頁    回首頁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