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黃成都記行(七)∼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郊,是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原本四川洪澇不斷,交通不便,屬於貧窮地區。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眾修建都江堰,不但掌控岷江之水不再氾濫,也因為開鑿溝渠,將河水由內江引入成都平原灌溉,大為改善枯水期無水可用的困擾。四川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攝氏 15.2 度),霜雪少見,土壤富含礦物質,水患解決後變得富裕繁榮,被稱為天府之國。民眾為了表達感激,幫他們塑像修廟。起初叫做崇德祠,後來改稱二王廟。詳細事跡網路上都查得到,此地不再多言,不過有個李冰父子的傳說倒值得一提。

傳說李冰無後,李二郎並不存在,可是中國人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捏造了一個兒子給他。二王廟拜的李二郎代表那些與他一起修堰挖渠的所有民眾。

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同時達到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以及控制進水量三項功能,分別由魚嘴、飛沙堰及寶瓶口三部分負責。

“魚嘴”原本是江中的天然小島,岷江繞過它之後繼續流往下游。李冰把東邊(岷江與玉壘山之間)的河道挖深,再鑿開玉壘山山脊,讓水流往人工引水渠道,又在小島南邊(下游)修築飛沙堰,使多餘的水和沙流回岷江,從此江水分流。西邊的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導入渠道的叫內江,主要用於灌溉及運輸。


“魚嘴”因形似魚的嘴巴而得名,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在枯水期,依照水往低處流的原理,江水會選擇比較深邃的河道(也就是內江)流去。洪氾時因為水量大,水位高,所以由江面寬度決定水流量多寡。內江窄小,外江寬廣,江水自然多數流往外江,因而達到“四六分水”的目的。四六分水指的是,冬天乾旱時有六成的江水引入內江,夏天盈水期只流入四成的水。

以上兩張都是魚嘴的照片。上游方向可以看到其他小島,與後來興建幫助分水排沙的百丈堤。


寶瓶口是人為的閘道,因形似瓶口而得名,目的在限制流入後頭灌溉平原的水量。玉壘山由堅硬的岩石構成,難以挖掘,所以李冰令人砍伐林木,以烈火燒熱岩石,再潑澆冷水。石頭受到熱漲冷縮而開裂,反覆多次直到水道掘成。留在寶瓶口西邊的山丘,因為與山體分離,故名離堆。

寶瓶口的寬度固定,只會讓定量的水通過。如果碰上大洪水,內江的水位大幅提高,水面高度超過飛沙堰的高度時,多餘的水便會從飛沙堰表面自行溢出,流進岷江。在特大洪水時飛沙堰還會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避免內江的灌溉區域產生水災。

內江河床的深度決定有多少水被引入內江,而飛沙堰的高度則決定有多少水可以通過寶瓶口,多少水被排掉,在治洪上是很關鍵的一步。飛沙堰除了宣洩內江之水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排沙”。

從圖中可以看到岷江這段河道是弧形的。觀察過河床的人都知道,河道凸出那面容易堆積土石,形成沙洲,而凹的那面因為受到水流不斷沖擊,通常是又深且急。內江處在弧形的凹面,所以從魚嘴引入的江水含沙量較低,沙子大部份都流到外江去了。飛沙堰設在內江弧形的凸出面,寶瓶口在凹面。江水來到此處,“偷渡”過來的沙石會累積在內側,也就是飛沙堰那側,幾乎不會通過寶瓶口,大幅降低灌溉渠道淤積的機會。當飛沙堰洩水時,水流順便把堆積的沙石沖走,這就是所謂的“二八排沙”(八成的沙子都被排掉了)。根據都江堰導游詞網頁提到:(飛沙堰)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約15%,魚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李冰瞭解水文,所以選中這塊天然形成的河彎修堰開渠,雖經多次整修,直到兩千年後的今天仍然運作良好。古時候的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必須每年更新一次(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魚嘴也經歷過多次整修加固,河床還必須年年疏浚,才能確保效果,所以維護成本很高。

李冰還在岷江右岸(西側)都江堰渠首附近,挖開一條人工河道羊摩江,灌溉岷江河西廣大地區。此河流經現在的玉堂鎮、中興鎮、民興鄉,經徐渡鄉進入崇慶縣,全長約60公里,走向大體符合今日的沙黑河。

這是設在外江的外江閘。因為人口增長,需水量大增,所以加建水閘擋水以增加內江流量,於1974年完工。飛沙堰上頭也已加建水閘避免江水流失。現在是枯水期,水都跑到內江去了。不過這麼做會不會影響水中生態或導致下游災情呢?


岷江水流湍急,過江須靠擺渡,不但不便,也可能翻船喪命。清嘉慶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百餘人葬身魚腹。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婦募集資金建橋。橋上橫鋪木板,竹纜為欄,行走平安,故名“安欄橋”,後改名安瀾橋,取不畏波瀾,安然過江之意。人們為感激何先德夫妻功德,又稱此橋為“夫妻橋”。

橋的原址本來在魚嘴處,1974年因興建外江水閘,經中共國務院批准,將索橋下移了—百多米,改用鋼索建造。

這是橫跨內江的索橋,想從二王廟走到魚嘴,就只有這條路可走。另一條路是從都江堰景區大門→展示廳及伏龍觀→人字堤→坐電瓶車或走路,從飛沙堰閘門上方經過→沿著金剛堤一直向前→魚嘴。網頁最上面那張圖,畫面右下角那條紅線就是這條路線。


這是外江上頭的索橋,可以通到對岸,但是目前封閉禁行。

走過吊橋的人都知道橋面晃動起來是很可怕的,但是吊橋以上下擺動為主,還好掌控。安瀾索橋與吊橋不同,鋼索(以前是竹索)通過承托纜索的混凝土樁,在河道兩端拉緊,大致上是水平的,沒有吊橋那種熟見的弧形。愛自由旅遊網有清楚的照片。

我過橋的時候沒甚麼風,也沒有惡意跳動的人,可是橋面晃動得非常厲害。正以為已經掌握晃動頻率,突然來個大幅度的水平移動,差點一腳踩到欄杆空隙。看著下頭湍急的江水,知道雖然自己會游泳,掉下去的話還是沒本事浮起來的。只好緊扶著鋼索,慢慢通過後半段索橋。


參考資料:

  1.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紹
  2. 都江堰市官方網站,點選網頁右邊的地圖,在熱門景點還可瀏覽三維場景
  3. 都江堰導游詞,就是都江堰的詳細介紹。
  4. 水利工程網,介紹都江堰魚嘴位置的變更與歷代修整改善過程。
  5. 安瀾索橋
  6. 西行漫記之八:都江堰,都江堰遊記與照片,有臥鐵(埋在江心,標示內江應該疏浚的深度)、竹籠等照片。
  7. 小松遊都江堰,都江堰景區並不是只有都江堰跟二王廟而已,看看要如何全部走透透。

2008/01/01 LYS

回前頁    回首頁    版權聲明